公共艺术需要公众参与

发布时间:2014年05月18日    浏览次数:2066

【返回】

目前中国面临的一个特别突出的现实就是城市化。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城市化的过程非常迅猛。对于中国人而言,大规模的城市化改变了居住方式、生活方式、生产方式。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,是传统的城乡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。在中国,整个城市和乡村关系的重新洗牌过程中,过去以农业、乡村为主导的社会,逐渐变成一个以城市、工业、工业化,或者其他三产为主导的社会。

  在这个转折的过程中,出现了很多问题。其中,城市空间、城市的品质,是新出现的问题。用什么方式去解决这个新的问题?作为一个艺术家或者说文化人,只能用文化、艺术的方式适应这样的变化,应对传统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改变。

  目前我们看到的情况是,城市建设空间上的无序、混乱、粗制滥造,甚至有很多豆腐渣工程。这个时候,城市雕塑、城市公共艺术应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。首先是彰显人文的理想。要让城市不仅仅是功能化的、可用的,同时是让人愉悦的、让人精神上感到舒适的。

  现在的城市大多数都是按照一种现代主义模式建造出来的。到处都是落地玻璃、钢筋水泥的建筑,把传统的、富有诗意的居住形式抛弃了。在这个过程中,要找到一个相应的方式来平衡它、弥补它,城市雕塑是大有可为的。城市雕塑是艺术化的、人性化的,并且带有艺术家的想象的公益设施。

  另外,城市雕塑从功能来讲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。例如,现在的城市雕塑会更多地融入城市空间、融入城市生活之中。所以它对城市的功能、城市的空间又会产生作用。例如,它会具有标示性、会使空间变得有秩序。有些城市的重要节点有一个雕塑,方便这个城市的功能分区,人们看到某个雕塑就知道到了什么地方。再如一些城市的公共设施,例如地铁通风口、垃圾桶、座椅等,很多城市开始把它用一种雕塑化的方式呈现。对于城市,雕塑已经突破原来的概念,更大程度地生活化了。这也是当代城市雕塑在城市空间中所扮演的角色。

  总之,一个城市有了雕塑有了人文的艺术,城市的凝聚力、精神面貌、文明素质都会得到相应的改观。

  但是,目前中国公共艺术的表现与我们对它的期待还存在距离——公共艺术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强调公共性,强调公众、社会的参与。公共艺术不仅仅只是个别艺术家将作品放置在一个空间中。

  这方面,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。最重要的,也是首先要做的,是加强制度建设,要寻找到一种对话的机制,让大家都能通过对话达成共同接受的一个结果。比如,很多西方国家有公共艺术委员会,各方面的代表在一起开会讨论。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公共艺术百分比计划。现在也可以通过网络、博客表达民意。这样做出的作品就不会被公众诟病。

  (本文作者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,本文根据录音整理)




来源:上海证券报

作者:孙振华

网站编辑:Admin

close